篆刻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?
經(jīng)常會有初學篆刻的朋友詢問需要配備哪些工具,說實話,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,篆刻的工具實在不少,但并不是所有初學者都需要一次性全部配全,我們建議可以分階段進行購買,如果是初學,您可以先買一些最基本的工具或材料,等學到了一定階段再增加別的工具或者材料。
為了讓篆刻初學者有不走冤枉路,我們特別整理了這篇文章,以供初學者們參考。我們認為篆刻初學至少需要配備以下幾種工具或材料。
一、練習石
初學篆刻,練習石必不可少,比較常見和實惠的練習石有青田石、蕭山紅、墨綠凍、廣西凍石(備注:廣西凍石硬度為1左右,質(zhì)地較軟,僅適合18歲以下學生使用)等。
二、篆刻刀
初學篆刻,如果是中小學生,可以買價格最低廉的碳鋼刀。如果有一定的經(jīng)濟能力,強烈建議購買硬度更高的白鋼刀或者鎢鋼刀。白鋼刀一般硬度在6,鎢鋼刀(也稱硬質(zhì)合金刀)硬度7,這兩種刀是最常見的篆刻刀。至于白鋼刀好還是鎢鋼刀好,不能絕對化,白鋼刀硬度低些,但韌性好一些,價格也低一些,而鎢鋼刀最硬,韌性也會略差一些,價格也比白鋼刀略高一些。目前國內(nèi)用得最多,質(zhì)量最好的當屬四川生產(chǎn)的永字牌刻刀了,永字牌刻刀主要以硬質(zhì)合金刀為主,永字牌刻刀分好幾個系列,有高級型、豪華型、豪華B型、超豪華型、納米刻刀等幾個品種,各系列刻刀的區(qū)別請見本坊另外一篇文章(>>點擊這里)。
三、印泥
印泥建議配備兩種,一種是普通的打稿印泥(10元以下,如姜思序堂的朱顏印泥),一種是好一些的書畫印泥(如姜思序堂的八寶、朱膘印泥等)。篆刻完成后先用普通印泥打出印花,看看有哪些地方需要更改修飾,等全部修好以后再用上好的印泥打出來。這樣可以節(jié)約印泥,延長印泥的使用壽命。對于自用書畫印泥,可以分別購買袋裝印泥和印缸,買回后自己攪拌調(diào)和。如果是送禮,則建議購買整裝的印泥,顯得大方美觀。
四、印床
初學篆刻一定要配個印床來固定印石。如果沒有印床,篆刻練習的時候既要握緊印石,還要把握好用刀力度,對于初學者會有一定難度。所以還是建議配一個印床。印床有高低檔之分,初學只需購買最普通的實雜木印床就行,雖然做工普通些,但價格低,使用也方便。如果條件允許或者對品相要求較嚴,也可以考慮購買更高檔的紅木或金屬印床;
五、砂紙或磨盤
初學至少要配備號數(shù)不同的砂紙各幾張,一般號數(shù)(粒度)越小,表面越粗,號數(shù)(粒度)越大,表面越精細。如1000號的砂紙就比600號的砂紙更精細。砂紙建議購買質(zhì)量較好的德國勇士牌水磨砂紙,比傳統(tǒng)的國產(chǎn)砂紙耐用。印坊新推出的一種網(wǎng)格的砂紙,抗阻塞,耐油耐水,雙面循環(huán)使用,非常受歡迎。對于有志于長期學習篆刻的朋友,則建議再配備一個或兩個金剛石磨盤。磨盤既可以用于磨印石,也可以研磨刻刀,使用壽命相當長。我手上有一個4年前淘的一個金剛石磨盤,到現(xiàn)在還在服役狀態(tài),相當給力,磨印面基本是靠它,如果是打磨印石,會先用它粗磨,然后再拿水磨砂紙精磨。
六、工具書和教材
初學篆刻建議至少配一本篆刻入門書籍和篆刻字典,篆刻書籍推薦劉江的《篆刻技法》和吳頤人的《篆刻五十講》,篆刻字典推薦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《篆刻字典》或西泠印社出版的《篆刻常用字字典》,前者從名家的印中搜集字體,后者直接書寫,各有千秋。當然網(wǎng)絡(luò)上也有很多免費的篆刻資料,如篆刻導航網(wǎng)上有各類視頻、字體查詢工具,都是非常方便和實用的。
七、筆墨紙
毛筆可以選用小楷毛筆,有彈性,好使就行。篆刻寫稿用的墨建議用一得閣墨汁或者自己用墨條研磨出來的墨。寫印稿建議用連史紙,金石印坊手工連史紙散頁,幅面不大,使用方便。
八、其它雜件
小鏡子(刻好后放到鏡子前看一下效果)舊牙刷(刻好后刷去印面上的石粉)其它。。。當您看完以上介紹還有疑惑時,我們建議您直接購買金石印坊的工具套裝,目前印坊有三個套裝供選,幾個套裝之間的區(qū)別主要在于里面的商品及數(shù)量,價格越高的就越齊全。
漢印的特點及臨摹注意事項
漢白文印的特點
1、就整體章法布局而言,朱白空間基本均勻,章法穩(wěn)定平衡,沒有特別突兀的視覺感。比如四字印,四字各占地四分之一,每字所占空間相當,這種均衡的構(gòu)圖手法,是漢印最基本的章法構(gòu)圖樣式。
2、就單個文字而言,以方形為基,方中寓圓,內(nèi)圓外方;就單個筆畫而言,平直是其篆本特點,但平直太多,則顯重復單調(diào),產(chǎn)生僵硬、板滯的副作用,所以漢印中常常用少量的弧筆、斜筆線條,來化解這種局面,往往能收到良好的視覺效果。
3、印文筆畫與筆畫間的空隙大致相等。當然,這是基本的規(guī)律,在此前提下,筆畫少的字,筆畫空隙略大.筆畫多的字,筆畫空隙略小。這樣,自然而然地在印面上就產(chǎn)生了一定的疏密關(guān)系。
4、印文中筆畫的轉(zhuǎn)折處以方為主,但不是生硬的直角,而是或大或小,略帶圓意,自然順和。
漢白文印臨摹要點
一、選印
臨草漢滿白文要選其精品.尤其要選漢印中有古雅之氣者。漢印本為工匠所制,水平相差較大,個別漢印,古則古矣,雅則未必,故要用心甄別。在選印的過程中,具體而言應注意以下幾點:
(1)起首臨摹應選字數(shù)較少的漢印為范本,以兩字或四字的印為宜,隨著對印章整體把握能力的提高,可逐漸選多字印進行臨攀。
(2)應選擇章法方正、線條質(zhì)感強,筆畫粗細均勻、字形端莊的白文印章.這類印典雅端莊、布局平正.不尚奇、不取巧。臨習此類印章,既可幫助初學者識篆,很快掌握入印篆字的造型規(guī)律,又能在臨習的過程中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刀法的運用上。
(3)避免選擇線條板滯、筆畫模糊、殘損過多、結(jié)構(gòu)狂怪和字形乖張的印。
(4)印面大小適宜。太大不易掌控全印,太小則不易運刀,以印面邊長2.5CM左右的印章為宜。
(5)先選臨中粗筆畫的印,其次粗筆畫(滿白文》、細筆畫的印,最后臨線條綜合變化的印。
二、摹寫
也稱“渡稿”。以薄綿料紙覆于欲臨幕的印蛻上,用濃墨依樣在輪廓內(nèi)描出印文摹寫,也稱渡稿,以薄綿料紙或拷貝紙覆于欲臨摹的印蛻上,用濃墨依樣在輪廓內(nèi)描出印文(正文),待略干后,剪下,反扣于石面上,用干凈小毛筆浸少許清水,在稿上輕輕濕潤,再覆上幾層生宣,覆蓋于墨稿之上,左手固定,用右手拇指指甲或圓頭的筆桿,往返壓磨勻揉,輕揭印稿紙.印文即渡于印石之上。若石面筆畫不夠清楚,再用小毛筆描摹完善。
上面所談渡稿法,是傳統(tǒng)水印法,這種渡稿法比較穩(wěn)妥,在臨摹學習的過程中.字型過渡準確,缺點是習印者容易有懶惰思想,儀靠淮確的“搬移”,不動腦子,難以領(lǐng)會印章章法的妙處。在進入創(chuàng)作階段后,有兩種方法可以避免此弊.特別是在寫意類篆刻的臨摹、創(chuàng)作中比較實用。其一,磨好印面后,將設(shè)計好的印稿翻過來,或用小鏡子反照印稿,用刁、毛筆直接依樣鉤草,將印文反寫于印面上.其二,用刀角直接勾寫法。以濃墨施于印面,待干透后,用刀尖在涂墨的石面上,按印稿反面的字形,照筆畫勾出一線筆紋,然后用刀照印稿刊刻。這種方法易于鍛煉印人的整體控制能力,同時,線條比較靈動,方介堪及當代許多印人入印都用此法,傅嘉儀先生也是如此,以刀為筆,勾畫印稿直接上石。一如信手寫篆,下刀果斷,輕松自然,刻出的印線條沉著靈動,慷慨淋漓。此法渡稿初學者不可用,待熟練后方可試用,此法刻印,可免染上小家之氣,當然這種用刀直接渡稿法.大多用于白文印,對于朱文印則不奏效,仍用前面所述之水印渡稿法為妥。
(一)磨平印面 新購的印石一般印面都不平整且周邊涂有一層蠟,因此需要把所刻印面的蠟層磨去。五指執(zhí)石,用力均勻,要有規(guī)律的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(zhuǎn),每磨轉(zhuǎn)幾圈要轉(zhuǎn)動一個方向,將印面在砂紙上徐徐磨來,砂紙印平鋪在玻璃板上。如印面較粗糙,可先 用粗砂磨平(一般砂紙在100-200號),后用細沙磨平(一般砂紙2000-4000號).
(二)打好印稿
一方印章石否美觀,設(shè)計印稿非常重要。是篆刻的一個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,猶如描繪建筑藍圖。印稿的成功與否直接關(guān)系到篆刻的成敗。故打稿前應反復琢磨文字的分行布局,文字的統(tǒng)一協(xié)調(diào)等,多打幾個印稿,多思考,從中選出一個印文和內(nèi)容貼切恰當?shù)囊环接「鍋怼?/p>
1.臨摹的印稿要體現(xiàn)原印的精神,用毛筆對照原印進行臨摹,其大小不定,目的是為了熟悉與掌握所臨印章的章法、字的結(jié)構(gòu)以及筆法刀法的基本規(guī)律。2.創(chuàng)作的印稿要選合適的字和章法,一方優(yōu)秀的篆刻作品,均離不開字法、章法、刀法及作者內(nèi)在修養(yǎng)。當我們面對一方印的文字時,首先要考慮的是采用甲骨、金文還是小篆,凡此皆要根據(jù)印面文字的造型和文字內(nèi)容而定。這種功夫要在長期實踐中磨練才能悟出來。文字選好后就面臨章法和安排。 如果你選擇的是甲骨,一方印章中的幾個字要統(tǒng)一一體都為甲骨,個別字沒有甲骨可以用小篆字體演變成甲骨字體,那么章法應以靜穆樸茂為主。方寸之間,氣象萬千,平時要注意學習優(yōu)秀作品,厚積薄發(fā),這樣用時才能做到胸有成竹。 (三)印稿上石
1、水印上石法。對初學者來說,水印法是比較容易掌握的一種方法。水印法在寫印稿時用濃墨,最好是墨錠出的濃墨。石章保留磨后殘留的一層極薄的粉末,使之有附著力。筆醮清水不可太多,微潮即可,整個操作過程要干凈利落。具體步驟如下:
(1)先取一塊比印石稍大一些的宣紙覆蓋到印石上,用手指將印面向四周輕壓。
(2)將臨摹的印稿對光反置,或?qū)︾R倒置,在吸水印搞紙上依石章大小臨摹該印,注意墨要濃一些。
(3)修改成稿,放置一會,待墨干。
(4)將墨稿對準石章四角后,將四周余紙折下固定好,以防錯位。用干凈毛筆醮清水(水不必過多,微濕即可),潤濕印稿紙,使紙與石相貼。
(5)用生宣吸盡印稿上多余水分,直至紙與石緊密相附。 (6)用指甲或筆桿之類阮中帶硬且較光滑的弧狀物,反復壓磨使墨跡反印到印面上去。
(7)輕揭稿紙,若某處不清晰,可依上述方法對照原印進行修補;
(8)水印上石完成
2.臨寫法。臨寫法式將印稿翻轉(zhuǎn),依其背面顯示出反字(若不清晰,可映照于陽光下或燈光下),然后照反文書寫上石。或取小方鏡,視鏡中反字上石。臨寫法要注意把握印稿的章法和字的筆意,久用此法可鍛煉眼、手和書寫反字的能力,直至離開以上三種方法,就能得心應手寫出反字來。
(1)將所要臨刻的印章用鏡子看著進行反臨。
(2)臨寫成稿完成
章法分布50例
“虛”與“實”是章法分類的總綱,綱舉才能目張。鄧散木在《篆刻學》中將章法分為14種,后又有人將章法分為25種,但在“虛實”這個準則下,14種乃至25種方法都只是謀求虛實效果的手段而已。這里所談?wù)路ǚ植?0例,每—種方法都不是孤立的、單一的,在一方印章的構(gòu)思布白中,可以由多種布局方法綜合而成。
1.滿實法
滿實法亦叫勻稱法。如下圖中“安北將軍章”、“宜春禁丞”、“瑯邪柏印章”、“梁清標印”四印,入印文字分布勻稱,印面較滿、較實,布白渾厚平正,字畫之間距離較繁密,印之四角充實,黑白虛實雖有變化但沒有大起大落。筆畫少的印文,通過穿插、加疊或面積對比法,使少畫字滿而不虛。大多數(shù)字畫是橫平豎直,曲在直中求,圓在方中見。無論用沖刀、切刀,均以粗壯為宜。用滿實布局刻就的印章,其特點莊重、樸實、大度,且穩(wěn)如泰山,給人以端重渾穆的印象與美感。這類印作是漢印中的典范,富有傳統(tǒng)性,初學篆刻可從這里臨摹起步。 為了使印章“滿”而且“實”,必要時可采取一些附加手段。如白文印四周加一道白邊,將印文作隔邊、頂邊處理,或在印中加“田”字格、“井”字格、“十”字格,使印章更加豐滿充實。
滿實法印章另有三點須加說明。(1)印文字畫粗壯—致的前提下,要注意變化。字體結(jié)構(gòu)簡單、筆畫少的字,線條可粗—些,字體結(jié)構(gòu)煩瑣、筆畫多的字線條可稍細一些。這種變化以不影響諧調(diào)為宜。(2)印文平正端莊之中要有斜曲靈動的變化。滿實法印章要避免平板和過于規(guī)矩,可用一些短斜、帶曲的線條增加動感。(3)入印文字勻稱、整齊之中,可輔以大小不同的變化。滿實法印章大多是勻稱等分的,但不能墨守成規(guī),不知其變。入印文字面積對比法最適合文字繁簡、疏密懸殊的印章設(shè)計。
2.滿虛法
滿虛法印章是指印面以稀、疏、虛為主,視覺效果空靈、簡明、疏朗,如下圖中“長金之璽”、“皮聚”、“蔡湫”、“心伯氏”四印,人印文字一般筆畫較少,線條較細,布白空虛,字畫之間距離相對較遠、較大。對白文印而言,留紅較多;對朱文印而言,留白較多。這類印章線條一般都以橫平豎直的直線為主,圓線、曲線為輔,用刀可沖可切,以輕、淺為主,突出端莊、清秀、瘦勁的格調(diào),多留一些遐想、回味的余地。這類印作先秦、戰(zhàn)國已很多見,歷代印人都有拓展。由于它簡明扼要,線條變化含蓄,印面上沒有過多的煩瑣與過多的屈曲,因而最受初學者青睞。
滿虛法刻就的印章,其邊欄一般較粗壯厚實,主要是為了突出印面的“虛”,與印面形成虛實反差與對比。如果說滿實印章是紅霞滿天或是白云萬朵,一派環(huán)宇充實、天滿意足,令人嘆為觀止的話,那么滿虛印章則是萬里藍天、絮云幾絲、天高氣朗,一派海闊天空、清明凈潔,令人七礦神怡、充滿幻想的意境。
3.上實下虛法
印章在虛實布白上,重心向上移,印文分布在印章的偏上方,形成上部緊密、滿實,下部稀疏、空虛的效果,如圖中“錢超白事”、“曹氏印信”、“節(jié)堂”、“種竹道人”、“芳華”五印。上實下虛式的印章能給人以舒適、莊嚴、飄逸之感。在設(shè)計這類印章時,主要有六種方法。第一,可以上部有印文,下部無印文,或是上部印文字畫向下伸展、延續(xù)與下垂。第二,印章上部字畫粗壯,而下部字畫較細小。第三,印章上部字畫緊密,可采用增繁、增曲疊等方法,使上部繁密;印章下部字畫稀少,可采用減筆、少屈等方法,使下部印文空靈。第四,印章上部布字多,內(nèi)容豐富,結(jié)體繁復,呈“實”;印章下部布字少,內(nèi)容簡少,呈“虛”。第五,印章上部文字厚重、清晰;下部文字稀薄、模糊、斷續(xù)。第六,印章上部文字可大一些,就顯“實”;下部文字可小一些,就顯“虛”。
總而言之,為了使印章上實下虛,可以在印章上部采用增畫、加疊、加密、加重等方法改變字形、字畫的盤曲、挪讓、寬窄來體現(xiàn)“實”;而在下部則采用減筆、減曲、刪繁等方法來體現(xiàn)“虛”。這類印章在秦漢古璽中頗為多見,而明清眾多的篆刻名家亦有許多上實下虛的藝術(shù)佳構(gòu)。
4.上虛下實法上虛下實之印章,從古到今不勝枚舉,如下圖中“大醫(yī)司馬”、“文帝行璽”、“五屬嗇”、“十年一覺”、“剛毅”五印。這類印章印文重心下移,下部印文緊密,字畫繁多,結(jié)體密實;上部印文字畫簡少,結(jié)體疏朗,自然留空。上方字畫較少,下方字畫較多,.......則利用印文字畫多來表現(xiàn)“實”,利用印文字少來表現(xiàn)“虛”。上方印文小,字畫線條細,采用縮短、減筆、無曲疊等方法來表現(xiàn)“虛”;下方印文比上方印文大,字畫線條粗,則采用加曲、加疊、增筆等方法來表現(xiàn)“實”。此外,上虛下實的效果和刀法有密切的關(guān)系。在刻制印章上部線條時,吃刀淺、用力輕,字畫之間留空多;在刻制下方線條時,吃刀深。
5.左實右虛法
這類印章在古璽、漢印乃至近代印人的作品中十分多見。尤其是近代印人根據(jù)前人的經(jīng)驗,強化了左實右虛的反差和力度,使實處更實、虛處更虛。論理,左實右虛是藝術(shù)上的一種不平衡現(xiàn)象,重心偏左,視覺上會有一種傾斜感。然而篆刻藝術(shù)家通過刀法使點線質(zhì)量提高、內(nèi)涵豐富,實處顯得不實,虛處顯得不虛。兩者在方寸之上和平共處,相輔相成。實際上實處無非是空隙少、字畫多,虛處無非是空隙多、字畫少,而印章的空隙恰好是給筆畫的多少一個相反的補充。仔細觀察這類印作可以發(fā)現(xiàn),左方的實由于右方的空、虛鮮明的對照和映襯,顯得更有韻律,充滿雅致與魅力。下圖中“王尊”、“呂黑”、“千人督印”等印作,均是利用字畫多少來布局,多畫字置于左方,少畫字安在右方,營造出左實右虛的氣勢。有些印作右邊只置一個字,把其余的字均置在左方。此外還利用減筆、線條細、字形縮小等方法來增添右邊的“虛”感,利用增筆、加曲、加粗、擴大字形等方法來增添左方的“實”感。例如下圖中“王丙之印”,若“王”和“丙”二字增疊加曲,那么就難以做到“右虛”了,若“之”字不曲屈加疊,那么就呈現(xiàn)不出“左實”。
6.左虛右實法
這類印章在古璽、秦漢印中十分多見,近代印人亦十分喜歡用這種格局治印。如下圖中“魏乙”一印,把字畫少或點畫比較簡單的印文置于左邊,這樣左邊布局顯得疏而虛;把字畫多或點畫比較繁密的印文置于右邊,這樣右邊布局就顯得滿實。再如“文竹門掌戶”一印,屬多字三行式排列,最后一行安置一個字或者安置簡少的印文,來達到“虛”的效果。大凡先秦、兩漢印章,章法都參差有致,詭異奇險。左虛右實形式的印章,左邊雖然空地多,印文點畫簡單,極少曲疊,但刀法到位,線條渾樸,更富有特色;右邊雖然空地少,印文點畫緊密,但一點兒也沒有做作的痕跡,十分自然妥帖。如下圖中鄧散木的“蘆中人”印,印右只一個字,點畫粗壯,“蘆”字上半部增添了盤曲、穿插,顯得非常密實;左面有兩個字,但點畫不多,且文字上移,“人”下大塊留紅,最大限度地強化了“虛”,強化了左右的對比與反差;而“人”字的一斜撇,又起到了飛動的效果,使全印皆活,惹人生愛。此外,使左邊印文用刀輕、線條細、文字小一點兒,右邊印文用刀重、線條粗、文字大一點兒等方法,也能改變印章的虛實關(guān)系。
7.虛角法
在以方形為主的印章藝術(shù)中,虛角法形式的印章非常多見。虛角可以在左上角、右上角,也可以在左下角或右下角。如右圖中“漢匈奴呼盧訾尸逐”印系左上角虛,“殿中都尉”系右下角虛,“方除長印”系右上角虛,吳昌碩的“溪南老人”系左下角虛。
求得虛角效果的辦法一般有:第一,欲虛的角落放置筆畫少的文字;第二,欲虛的一角將文字點畫刻得細一點兒,其他三角則刻粗一些,形成虛實反差;第三,虛角上的文字小一點兒,占地少、留空多,其他三角上的文字大一點兒,占地多、留空少;第四,虛角上不置文字,由上方文字的某些線條延伸下來;第五,虛角上的文字通過減筆、減曲、細柔、縮小等手段變虛,而其他三角上的文字用增筆、增曲、加繁加密、加重加粗等手段呈“實”。一方印章上,讓一角空虛些,如同一幅畫留一個通氣處,章法上可起到一種調(diào)節(jié)作用,增強造型上的空間意識。這類印章絢麗多姿,趣味無窮。
8.對角虛實法
在印章中,四方形的印章屬多數(shù),但也有不少是長形、圓形、異形印章。無論何種形狀,相對而言,總有四個角,而它們的對角分別用虛實法來處理布白,則叫對角虛實法。從角度、部位看,它可以左上、右下呈“虛”,右上與左下呈“實”,如右圖中“皇后之璽”;也可以左上、右下呈“實”,右上與左下呈“虛”,如“薛守”印。從文字來看,它不一定是四個字,也有兩個字、三個字的或五個字以上的多字印。為取得對角虛實效果,一般可將印文點畫少的文字置于對角。漢印“宜土祭尊”中,“祭”字點畫并不少,則采用減曲、少盤錯、縮小文字、線條變細變短等辦法,與“土”相對呈“虛”;而“宜”字通過增筆、增疊、加粗線條、增大文字等方法與“尊”字相對呈“實”。鄧石如的“江流有聲斷岸干尺”印,盡管文字很多,但對角虛實鮮明強烈,充滿波浪式的律動與節(jié)奏,一疏一密,對角呼應,說不盡的魅力令人目光不想離開。
9.虛實相間法
虛實相間法一般專指五字以上的多字印。如下圖中“樂浪太守掾王光之印”,“樂”字“實”,“浪”字“虛”,“太”字亦顯“虛”,“掾”字呈“實”,“王”字呈“虛”,“光”字呈“實”,“之”字顯“虛”,“印”字呈“實”。再如“元祜黨人之后”一印,“元”、“人”、“之”三字點畫少,呈“虛”;“祜”、“黨”、“后”三字點畫多而密,呈“實”。該印按“虛—實—實—虛—虛—實”的規(guī)律排列,“虛”構(gòu)成了一個倒三角形,而“實”構(gòu)成了一個正三角形。
下圖中趙之謙的“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”一印,每個字點畫主體部分上移,使字之上部顯“實”;每字都將下方部位某些線條拉長,作懸針、長腳形狀處理,疏而空靈,形成“虛”。這類印章文字雖多,但多而不滿,疏密相間,氣象萬千。
10周實中虛法
周實中虛的印章,都有一個共同之處,即印文分布在四周,中間形成空虛狀。如下圖中“魏鳥丸率善佰長”一印,中間一字筆畫少,無盤曲折疊,四周的印文筆畫繁多,線條粗,且增疊加曲,周實中虛,對比強烈,最具典型性。而近代印家在營構(gòu)周實中虛時更是匠心別具,做足了文章。如下圖中鄧散木的“見素抱樸”一印,中間不僅留有空地,且中間部位的點畫線條都有意刻輕、刻細,而周邊印文的點畫線條厚重、粗壯,著意營造了周實中虛的效果。清朱岷的“煙云供養(yǎng)”一印,與鄧散木的“見素抱樸”印異曲同工,朱氏此印比鄧氏印更逼邊,中間留出的空地更多,因而“周”更“實”,“中”更“虛”。
周實中虛式的印章,仿佛高山叢林,環(huán)抱著一泓清泉碧池,新鮮、豐富而又有詩意。這類印章大部分是多字印,但也有兩個字、三個字、四個字的,關(guān)鍵在于互相揖讓,巧妙布白,最大限度地又恰到好處地演繹“周實中虛”的韻味與藝術(shù)特點,讓讀者有更多的回味。
永字牌各系列篆刻刀對比
永字牌篆刻刀憑借其精細的做工及良好的質(zhì)量一直受到國內(nèi)篆刻愛好者的喜愛,但永字牌篆刻刀品種多樣,款式繁多,且每個系列款式及包裝都有所不同,很多篆刻初學者會分不清楚,不知道幾種系統(tǒng)的刻刀到底有什么區(qū)別,金石印坊特別對永字牌各人系列的篆刻刀做了一次系統(tǒng)的對比,以供篆刻愛好者們參考。
最明顯的區(qū)別就是包裝的不同了。
其次是刻刀本身,刀桿的顏色和形狀,所纏皮條顏色上都有很明顯的區(qū)別,詳見圖片所示。
如何選擇篆刻刀?
鎢鋼刀鈍了到底還能不能用?硬質(zhì)合金刀崩了一個口怎么辦?篆刻刀應該怎么磨?用什么工具磨比較好?這是很多篆刻初學者的疑惑,我們特別整理了幾個常見問題,希望對篆刻愛好者有所幫助。
(1)鎢鋼刀和硬質(zhì)合金刀有什么區(qū)別?碳鋼刀好用嗎?
答:硬質(zhì)合金刀俗稱鎢鋼刀,兩種名稱指的是同一種刀。碳鋼刀是比較普通的一種篆刻刀,硬度較低,一般適合學生使用,有一定的基礎(chǔ)還是建議用白鋼刀或者鎢鋼刀。
(2)鎢鋼刀鈍了到底能不能磨?
答:可以。不管是鎢鋼刀還是白鋼刀,鈍了都是可以重新修磨的。只是磨的工具一般不用普通的油石,而是建議用硬度更高的金剛石磨盤。用金剛石磨盤磨篆刻刀,不僅速度快,而且效果好,很短的時間內(nèi)就可以重新磨好一把刀。一般來說修磨篆刻刀有一定的技巧,為了保證刀鋒的平正,一般磨的方向是與篆刻刀的方向相同,往前或往后進行平磨,如果采用左右的方向進行修磨,則容易使刀鋒產(chǎn)生一邊厚一邊薄的情況,影響使用。
(
3)一般用多久需要磨一次刀?
答:不一定,要看篆刻刀使用的頻繁度,一般感覺比較鈍了,影響到篆刻,則可以考慮進行修磨,當然,對于習慣使用鈍刀的朋友則別當別論了。
(4)是鎢鋼刀好還是白鋼刀好?
答:任何一種刀具都有其優(yōu)缺點,鎢鋼刀(硬質(zhì)合金刀)硬度為7,硬度高,很鋒利,但韌性沒有白鋼的好,比如刀不小心掉在水泥地上了,刀頭直接與水泥地撞碰的,可能會使刀頭出現(xiàn)小塊崩口(這種情況下要用金剛石磨盤進行修磨才能恢復使用),白鋼刀硬度為6,硬度略低一些,但韌性較好,假如掉到水泥地上,一般不會崩口,而會碰鈍卷曲,也需要再修磨一下才能使用。
(5)有沒有手工刻玉的篆刻刀?
答案:目前還沒有,一般玉的硬度高于6,手工篆刻刀是很難刻動的,除非是慢慢的鑿出,但非常傷刀。翡翠、紅寶石、藍寶石為8度,金剛石、水晶、海藍寶石為7—7.5度,和田玉為6-6.5,瑪瑙為7。目前市面上能刻硬質(zhì)材料的一般是用電動的雕刻機或噴砂工藝完成。
(6)篆刻刀應該怎么保養(yǎng)?
1、篆刻刀只宜刻制石章(青田、壽山、昌化、巴林)有機玻璃等印材,切勿用于玉、瓷、水晶等堅硬材質(zhì)。
2、刻制時切勿用榔頭等敲擊尾部,以防止斷裂。
3、應防止摔于水泥、瓷磚地板等硬質(zhì)地面損傷刃口。
4、如果刀刃損傷,建議更換新品或使用金剛石磨盤進行修磨。
為了保證刀鋒的平正,一般磨的方向是與篆刻刀的方向相同,往前或往后進行平磨。
印稿上石方法講解
印稿上石有兩種方法,第一種是反寫法,另外一種是水印上石法;
反寫法
反寫法是指將印稿翻轉(zhuǎn),依其背面顯示出反字(若不清晰,可映照于陽光下或燈光下),然后照反文書寫上石?;蛉⌒》界R,視鏡中反字上石。反寫法要注意把握印稿的章法和字的筆意,久用此法可鍛煉眼、手和書寫反字的能力,直至離開以上三種方法,就能得心應手寫出反字來。
水印上石法
對初學者來說,水印法是比較容易掌握的一種方法。水印法在寫印稿時用濃墨,最好是墨錠出的濃墨。石章保留磨后殘留的一層極薄的粉末,使之有附著力。筆醮清水不可太多,微潮即可,整個操作過程要干凈利落。
習慣水印上石的朋友發(fā)現(xiàn),遇到深顏色的石料,水印上石有點頭疼,因為上稿后字跡很不清楚,而邊款墨能很好解決這個問題。只要在印面均勻涂上邊款墨,待印面干后,再印稿上石,均勻按壓,則印出來的墨跡非常清楚。
使用邊款墨進行水印上石效果展示
日式網(wǎng)格砂紙使用方法介紹
日式網(wǎng)格砂紙是指由日本人開發(fā)的一種研磨砂紙,此種砂紙為網(wǎng)狀結(jié)構(gòu),具有超強的搞阻塞效果,干濕兩用,研磨效果和使用壽命是普通砂紙的3-5倍,所以開發(fā)出來后一直受到日本篆刻印人的喜愛。
網(wǎng)格砂紙研磨印石之技巧和注意事項
(1)研磨印石印面或表面請遵循先粗后細的順序,即先粗磨后精磨,如60#→150#→240#→320#;
(2)研磨印石前先在砂紙下方墊一塊厚玻璃,以保證印面研磨后的平整;
(3)研磨印面時,為了使印面與印身垂直和印石的方正,請務(wù)必階段性的變換印石的方向,如磨前面兩圈時,獸鈕朝西,磨下兩圈時,獸鈕朝北,而后朝東,再朝南……如此循環(huán)往復,可以保持印石的方正,避免某一個方向持續(xù)用力導致印石變斜的情況。
(4)研磨印石時,即可用干磨,也可以加水濕磨,濕磨完成后,請將砂紙表面的水瀝干并將其放置在干燥的地方,如此可以延長砂紙的使用壽命。
研磨前在砂紙底部墊一塊厚玻璃
研磨印面時,為了使印面與印身垂直和印石的方正,請務(wù)必階段性的變換印石的方向,如磨前面兩圈時,獸鈕朝西,磨下兩圈時,獸鈕朝北,而后朝東,再朝南……如此循環(huán)往復,可以保持印石的方正,避免某一個方向持續(xù)用力導致印石變斜的情況。
此款砂紙搞阻塞效果非常好,印石磨完后可以清楚的看見石粉均落在了玻璃上,而不會淤積在砂紙表面,影響二次使用。
印石拋光上蠟的步驟(圖解)
準備好要拋光打磨用的工具和材料,具體如下:—熱風槍或大功率電吹風1支;—500粒度金剛石磨盤1個;—800粒度、1500粒度、2000粒度、3000粒度進口水砂紙各1張;—未經(jīng)打磨的印石1枚;—優(yōu)質(zhì)天然蜂蠟1塊;—小刷子或干凈毛筆1支;—綢布一塊;
未經(jīng)打磨的印石表面有切割過的痕跡,棱角比較突出,手模上去有粗糙感;
將金剛石磨盤澆濕后擺放在平整的桌面或玻璃上,持印石在磨盤上來回平磨;
經(jīng)過500粒度磨盤粗磨過的印石已經(jīng)平滑了許多,但表面仍有一些絲痕,還需進一步精磨;
將800粒度水砂紙澆濕后平放在玻璃上,持印石在砂紙上來回平磨;然后依次再用1500粒度、2000粒度、3000粒度的水砂紙進行平磨,方法同上。對于隨形石料或者圓形石料,因為表面非平面,所以可以一手持印石,一手持砂紙在石面上來回蹭磨;對于鏤空雕刻的印石,可以用牙簽粘上砂紙塞到鏤空的地方進行水磨。注意:水磨砂紙宜在水中使用,或加水使用,不能干磨!
經(jīng)過3000粒度水砂紙精磨過的印石已經(jīng)非常光滑了,看不出絲痕了;
輪到熱風槍上場了,先把印石放在平面上,接上熱風槍電源,將熱風槍頭對著印石的表面來回加熱,不要對著一個面拼命加熱,應該翻滾石頭,或移動熱風槍,對不同表面進行均勻加熱,石頭受熱均勻,就不易產(chǎn)生裂紋,一直加熱到臘抹上去剛好能溶化,就是合適的溫度,這時候就可以熱風槍頭離遠一些,保持溫度即可。
持蜂蠟塊在加熱后的印石表面涂抹,然后再用拿小刷子或毛筆在表面輕輕涂刷,保持石面上蠟跡均勻;
等石頭溫度降低后,用絲綢或棉布擦拭,要各個角度均勻擦拭,去掉多余的臘,就能見到效果了。
綢布擦拭后,石頭表面就變得平滑光亮,拿在手上十分滑順,石頭內(nèi)部的紋理也顯現(xiàn)出來,與未經(jīng)打磨時的樣子判若兩石。印石打磨上蠟雖然程序有點小復雜,但看到自己辛苦打磨后的作品,相信您一定會很有成就感。趕快試試吧??!
書畫印泥的使用與保養(yǎng)
印泥攪拌方法
印泥主要由硃砂、艾草、印油組成,硃砂質(zhì)量較油為重,放置一段時間不用就容易出油,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攪拌,以維持最佳品質(zhì)。只要用印筋同方向緩緩攪勻,就可以恢復印泥原有的柔軟度與圓潤色彩。
天氣寒冷時,印泥容易變干,柔軟度不夠,所以在使用印泥前,建議在太陽底下曬10分鐘左右。當沒有太陽時,可以用熱風槍或家用的電吹風在印泥四周時行加熱,溫度上升,印泥自然會變得柔軟一些,使用起來效果會更理想一些。
書畫印泥的使用與保養(yǎng)
入缸
盛裝于細瓷、瑪瑙、玉等不吸油的帶蓋印泥盒內(nèi)(亦稱印泥缸)。金屬的盒子不可用,因為會與朱砂產(chǎn)生緩慢的化合反應,導致顏色改變。
調(diào)堆
使用前,用印筋(一端或兩端為扁平狀的專用攪拌棒,可用類似物品替代)將置于印泥盒內(nèi)的印泥上下翻動,以使泥體均勻,然后由底挑撥起一側(cè)朝對角方向撥壓入泥團,注意邊挑邊壓,不要挑斷或挑起過高,同時順勢沿同一方向環(huán)轉(zhuǎn)搓壓整個印泥團。轉(zhuǎn)動印泥盒另換挑撥位置,按相同方向反復多次,直至印泥堆成頂部為球狀。調(diào)堆的目的是均化印泥的組成,并使艾絨基本成同向排列,避免使用過程中艾絨被拉出而影響鈐印效果。亦使印泥身量增厚,內(nèi)部產(chǎn)生一定的應力,回彈良好。調(diào)好后最好靜置數(shù)日使用,以便調(diào)制時卷入的空氣自然排出,泥體更為密實光潤。
上朱
印章在蘸取印泥時,不可直接戳入,須一手持穩(wěn)印泥盒,一手持章使印面一側(cè)觸打堆好的印泥頂上圓光處,輕觸即離,邊打邊轉(zhuǎn)動印章,使印章先四邊,后中間的順序均勻布滿印泥,寧可多次輕打,不可求快重手。在印面平整時,上朱厚薄直接決定印跡效果,應根據(jù)需要先行試鈐,以積經(jīng)驗。新制印章,務(wù)必除盡石屑,以免落入印泥。如印泥新堆未定被成束拉出,應將泥頭團壓后再繼續(xù)進行。
養(yǎng)泥
常溫下密閉保存。不可裸置存放,避免陽光直射。應經(jīng)常進翻動以使印泥內(nèi)部組織均勻。如使用頻繁,泥質(zhì)干澀,可加專用印泥油、朱砂以助復原。
鈐印的方法
方式一:將印章果斷放置在紙上(或絹、布),用手在印章頂部用力下壓,使印面受力均勻,然后迅速輕拿開印章。白文印宜厚墊,朱文印宜薄墊,最好使用印規(guī),以便有露白時進行迭印。
方式二:上朱后將印章印面朝上放置,覆紙于上,用指甲、印泥盒蓋等在紙背勻力勒壓,然后揭取印蛻。每次用畢,須以軟紙揩凈印章上殘留印泥以防粘灰成垢。方式三:用拓包或手指薄蘸印泥渡于印面,均勻后落紙。無論何法,每次用畢,須以軟紙揩凈印章上殘留印泥以防粘灰成垢。
緬茄印材常見問題解答
問:緬茄刀感怎么樣?用什么刀能刻?
答:緬茄的刀感近似牛角,普通的篆刻刀都能刻動。但與石材不同的是,刻緬茄印時不宜直沖,因為它沒有石材那樣的崩感,用刀一般以削刀或斜刀為主,只要用刀技法得當,刻出來的印一樣可以達到很好的金石味。
問:緬茄買回來需要再磨一下嗎?怎么磨比較好?需要用什么工具?
答:緬茄出廠時印面處只進行了簡單的切割,并未細磨,所以您買回緬茄后需要用砂紙或磨盤將印面打磨平整,便于篆刻。緬茄印章用金剛石磨盤就水研磨效果是最佳的。使用前先將磨盤灑上清水,然后持緬茄在上面來回研磨,很快就能將印面磨平。
問:緬茄印章作為禮品有什么特別之處?
答:據(jù)講,緬茄可驅(qū)魔避邪,鎮(zhèn)宅護身,給主人帶來幸運的力量和長命富貴,歷來為收藏家所珍愛。緬茄所治的印章,小巧玲瓏,攜帶方便,不易破損,不僅既有藝術(shù)性,也具有很強的實用性。
中國艾草網(wǎng)官方網(wǎng)址: m.hodw.cn
中國艾草網(wǎng)官方網(wǎng)址: www.haoai123.com